大神一样的征信系统,你了解吗?
你熟悉征信系统吗?你知道“征信”这两个字的含义吗?
如果答案是"否"的话,不妨抽出一点时间,借清华大学今天(2014.7.6)发布《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报告的机会,来了解一下“征信”,看看我国的征信系统,并检讨一下近年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大神般”的作用。
先说“征信”。望文生义的话,很多人容易把“征信”这个动宾词组理解为“征集信息”。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准确,也容易造成对征信系统功能和作用的误解。
“征信”的英文对应单词是Credit Reporting或者Credit Sharing,可以理解为信用报告或者信用分享,这种报告和分享的需求最早来自于放贷机构。
在放贷机构对客户做贷前调查的时候,因为有一些信息为竞争对手所掌握,所以放贷机构很难拿到客户的全面信息。
如果用公共利益来衡量的话,当一些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超出对信息双方隐私保护的时候,就可以用法律的强制力来要求它在一定范围内披露。“征信”分享或者报告的主要是借贷信息,因为借贷的信息不光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更涉及到国家金融体系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因此,征信中心所做的是为所有发放贷款的机构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享的信息是放贷机构跟借款人之间的借款交易信息,这个信息是由各个放贷机构报送的,而非征信中心主动搜集的。由此导出一个推论,放贷机构的信息分享和报送的程度决定着征信系统的质量。
我们不妨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征信。平时我们和一个陌生人交朋友的时候,往往会从侧面打听一下此人的为人,事实上,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就是征信系统的核心逻辑。
从1992年到2006年,在央行的主导下,我国逐渐建立起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它基本覆盖所有征信机构、覆盖了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这个征信系统的作用非常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上述报告中条理分明的做了分析。他们研究得出,2012年征信系统拉动我国GDP增长0.33%。够牛的吧。下面摘了几个报告的要点,请诸位看看征信系统的大神般的作用。
1、报告估算,从2008年到2012年,征信系统每年平均改善了4103亿元人民币的消费贷款质量。而每年由于征信系统带来的总消费增加平均约为2458亿元人民币。
2、事实上,征信系统对企业贷款结构的改善大有裨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更容易借到款;二是征信系统促进了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
2012年对于没有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授信机构的平均贷款批准率为28.87%,而对于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批准比例为54.56%,几乎是前者的两倍。通过计算得出,2012年征信系统促进大型、中型企业的新增贷款分别为347亿元、370亿元,占同类新增贷款总额的3.21%和3.08%;而促进小微企业的贷款总额为6750亿元,占到了小微企业新增贷款总额的27.55%。
3、征信系统给银行带来收益
征信系统投入使用后,在2011年为银行带来的收益达到682.9亿元,2012年增长到801.6亿元,2012年贷款周转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07个百分点,同期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下降。从贷款及信用卡审批效率上来看,征信系统的使用明显缩短了审批时间,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快了信贷资金的周转率。
4、征信系统在金融普惠方面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2007年至2013年,个人系统覆盖的人数增加了40.77%,企业系统收录的企业和组织个数增加了44.21%,平均每年首次获得信贷资金的个人和企业分别占4.57%和1.13%。
5、当然,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还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在征信系统建立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意识到,具有良好信用记录能够享受到贷款程序、额度、利率方面的优惠,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信用意识不断提高。
当然,中国整个征信体系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除了央行为主导的征信系统外,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构建了以内外贸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一些地方政府(如浙江、湖南等)也在探索建立地方信用服务机构并进行一定的区域合作。但从数据的覆盖范围、信息的质量、服务的便捷性等方面考虑,央行主导的征信系统最具影响力。
另外,《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也为民间征信机构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一些具有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也开始希望进入征信这个领域。
展望未来,清华大学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主要存在着数据条块分割与垄断问题,以及私营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的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应该扩大征信系统数据的采集范围,将公共信息、商业信用信息和公共事业信息纳入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
(来源:央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