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工商代理 财务代理 资质代理 许可代理 商标代理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更多>>
企业注册与注销
企业变更与年检
企业增资、验资、审计
商标设计
商标注册
进出口权代理
城市园林绿化资质
建筑业设计施工一体化
各类工程勘察设计资质
安全生产许可代理
物业管理资质
房地产开发资质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代理
人力资源许可代理
劳务派遣
道路运输(物流)许可代
食品流通许可
电信增值许可代理
资质转让
建造师注册代理
建筑技工申办
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办理
楼市走势分析:为何地方“卖地”收入反而大涨
这段时间以来,经济ke的手机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中介电话,嘿,哥们,还考虑买房吗?哪哪的二手房考虑吗?新盘呢?
  其实不需要问价格,即使像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北京的房价有了10%这样的价格降幅,相比去年60-70%的涨幅,这点卖家的“挥泪甩卖”还是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感觉。
  五一前后,北京地区的新房、二手房房贷政策再次收紧。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买房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望而却步。
  从去年10月开始的房产新政,被各地当做“政治任务”不断加码。房地产交易迅速进入寒冬。这种速冻的政策下,是政府急切希望通过降杠杆来削减金融风险,从而给“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赢得改革的时间窗口。
  一方面通过控制房贷来抑制需求,另一方面则在土地供应上不断出手,双管齐下。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字。截至目前,今年中国50个重点城市“卖地”收入合计为7645.3亿元,与2016年同期不到5000亿的水平相比,上涨53.3%。
  这组数据出来后,有不少朋友问经济ke,不是要去库存吗?为什么地方政府又在卖地?难道还要重回土地财政的老路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些城市来说,他们需要的恰恰不是去库存,而是相反,房产调控在土地供应上也是“一城一策”。
  调控
  去年以来,中国楼市“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持续。
  三四线城市还在为“去库存”发愁,一二线楼市却继续疯涨、交易火热,引得限购政策层层加码。需求旺、房价高,北京、上海、苏州、南京为代表的大多数热点城市,急需“补库存”。针对这种情况,在土地供应的“供给侧”,国土与住建两个主管部门出了个“大招”。
  4月6日,两部门同时发布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通知》,要地方政府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对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
  意思很简单,调控不再“一刀切”,要因城施策,把土地供应节奏和去库存形势直接挂上钩,“一城一策”分类调控。
  然而,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一方面,库存紧缺的城市能否加快供地恐怕要打个问号,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老路无法持续,征地拆迁成本也不低,地到底供不供得出来?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去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而言,减少甚至暂停供地,对地方财政确实是个考验。
  卖地
  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就在“供地新政”发布后的第二天,北京市就公布了5年住宅供地计划。按计划,北京今后5年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2017年住宅用地供应1200公顷。这一指标比年初披露的计划翻了一倍。果然计划没有变化快。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落实,将很大机会逆转供求失衡、房价上涨预期。但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北京的宅地供应计划能否完成?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13年至2016年间,北京的供地计划基本上就没完成过。尤其是2016年,土地供应可谓十分惨淡,部分供应的地块位于郊区,绝对数量也不多,商品房实际供地完成率仅为12.1%。更何况,“以房控人”本身就是北京疏解人口的手段,土地供应不那么积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海、深圳等城市,形势也不容乐观。
  比如,深圳的情况尤其特殊,作为全国唯一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的城市,深圳不存在集体土地。而且,深圳的城市开发程度基本饱和,几乎没有存量的、可供新开的建设用地。因此,深圳只能通过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等方式进行供地,盘活存量。深圳的兄弟广州给出的策略是,通过广佛一体化,向周边中小城市要发展空间。
  目光所及,基本每个一线城市都在为增加土地供应“憋大招”。据统计,武汉、郑州、杭州、苏州、天津、成都等12个城市今年以来的卖地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武汉土地出让收入居首,超过700亿元,北京、南京、合肥其次,均超过400亿元。
  拿地
  土地出让继续火爆的背后,是房企的拿地热情,这一轮密集的调控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继续大规模拿地。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23家房企在4月上半月共拿地25宗。2016年赚了盆满钵满“不差钱”的房企,拿点钱补补土地库存也是正常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房企对中国城市化还是有长远的谋划和信心。
  不过,房企的拿地也逐步受到更多的限制。
  曾几何时,在一些热点城市,鉴于供地紧缺,土地价格疯涨,房企在拿不拿地这个问题上,十分纠结,尤其是民营房企。《中国经济周刊》曾经报道,现身过2016年土拍现场的地产人,无一不对央企、国企频频“收割”地王的凌厉手段心有余悸,“多贵都敢拿”的狠辣做派让民营房企一再沦为陪衬。不差钱带来的是不断上涨的地价,而这又成为了房价暴涨的重要动能。
  如今,要不要拿地或许没那么纠结了。今年初,北京门头沟、平谷和房山三块土地招拍挂,全用了“限房价、竞地价”的新型土拍模式。对出让土地的房型、房价都做了限制,再让开发商互相竞争。还有城市引入了“熔断机制”,就是说,在招拍挂的过程中,如果报价超过了最高限价,这块地就流拍了。
  另一方面,拿地的门槛也在提高,各地对“拿地资金”的监管更严格了。去年,南京、广州规定房企拿地必须用自有资金,对银行信贷资金、投资基金等场外配资“严防死守”。这对以前房企利用杠杆拿地的疯狂也下了闸门。
  在这几项政策的抑制下,今年截至目前为止,全国热点城市的土地成交率虽然很高,但溢价率已经下调不少。
  长效
  毫不讳言,房地产市场十几年来频繁陷入“屡限屡涨”的怪圈。限购、限价等短期政策就像止疼药,刚吃的时候有用,但不能长期有效,甚至“边际效应递减”。“止疼药”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停药之后更疼。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供需的不平衡。
  土地供应端因为牢牢卡在政府手里,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因此从土地供应端入手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地方并不积极,相反,消费需求侧的抑制就容易得多。这种不均衡使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供应短缺的严峻形势,反而躲避了改革的真问题,使得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拖延下来,被土地财政牢牢绑架。加之近些年经济下行,大量的货币得不到有效引导,疯狂进入房地产市场。房产投资成倍的收益成为抵抗通胀的利器,让更多的资金趋之若鹜。
  因此,我们看到,地方政府陷入卖地财政的怪圈,老百姓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还债来供养房子。“辛苦几十年,不如买套房”,远超平均工资的房价,已经明显拖累了中国人的幸福,也扭曲了老百姓的致富观念。
  “该断不断,反受其害”。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要求回归住房居住属性。同时提出,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这一次,两部委的《通知》就明确了供地节奏与去库存的关系,降低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进而逆转房价上涨预期。从土地供应侧与需求端“双管齐下”,可以看出管理层对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而这也被解读为房地产调控供给侧长效机制的破冰之举,重要性毋庸讳言。
  若不按《通知》规定的根据库存调整供地规模,而导致房价上涨压力过大,或致去库存不利,则很有可能被住建部约谈。这不是开玩笑,之前已经有地方政府被约谈了,甚至被约谈了多次。说白了,简单的“稳定房价”已经不是本轮调控的核心目标,建立长效机制才是。
  对于长效机制,其实早在2013年,中央就正式提及,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逐步建立长效调控机制。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分别是“加快研究建立”和“加快建立和完善”。25日时已经变成了“加快形成”,“加快”的急迫态度是始终的,也隐隐地透露出这件事不断发展的信号。
  当然,房地产改革背后的主要矛盾,依然来自地方的财政危机。在中央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中,如何增加地方的财源以支撑不断加码的改革事权,是难点,也是破解“土地财政困局”的关键。
  从这点来说,房地产的长效机制还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事,必须放在整个改革的盘子里统一盘算。不然,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出台再多的调控,也依然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友情链接: 河北文博传媒有限公司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 石家庄企业注册网 河北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
首页 公司简介 工商代理 财务代理 资质代理 许可代理 商标注册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石家庄市博鳌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石家庄网站建设河北供求网 河北名企网荣誉企业-河北企业名录已收录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